斗罗大陆网

第236章 振兴燕国民生【二】

上一章:第235章 振兴燕国民生【一】 下一章:第237章 振兴燕国民生【三】

要是被.浏.览.器.自.动.转.码.阅.读.了,会有.很.多.广.告和问.题,可退出.转.码.继续在本站阅读,www.douluoxy.com,最新网址一定要记住哦。

燕渠省会的成立直接凝聚了边境少民们的民心,少渠大县城也因此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岂止是少渠附近,同样接轨各种小国边境的少民想投靠少渠大县城,可是他们并没有被允许加入少渠,使得这帮小国边境的少民十分的羡慕。

凭什么大家都是少民,就你们那边有女帝陛下重视,他们为什么没有?同样是被歧视不被纳入本国国民的群体,就大燕一个大国都承认了少民的地位。

这让很多其他小国少民十分的羡慕也非常的嫉妒。

甚至这些小国更是过分直接将少民叫做野人,而小国的人则认为少民的地方是他们的国土,现在给他们住那是三世修来的福分,一亩田能给这些野人住他们就得交出九成粮米,只留一成。而这半成养活自己家人,半成留种明年春耕。

压迫的少民们根本就活不下去了。

小国对少民的剥削更是厉害,让九出十三归的放高利贷的都说小国比他们还像吸血鬼。更别说大国了。

唯独燕国对少民开始做出了改变。

小国的少民们纷纷偷渡进来,由于这些人和少渠的少民差不多,官府也没有认出来区别来,当地官吏们就稀里糊涂地登记上去了。这一批过去直接增加了五万人,后来不知道谁在造谣生事说大燕无条件接受边境少民进驻燕渠加入燕渠省会。

使得小国附近,甚至卫国那远在外的少民都通通往少渠大县城翻山越岭地赶来。

一时间少渠人满为患,官府除了通过少渠的燕民指认哪些是自己国土上的少民外,几乎没有办法再辨认了。

因为大燕少民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凭空增加的五万人哪里来的,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当中,这下子官府头疼起来了。

官府上报了郑钱将此事告诉了郑钱,郑钱就上报了容铮。

容铮听说此事,她也感到无奈,毕竟资源是有限的,她现在只能让本国少民受到该有的待遇,还没有打算收纳其他国度的人增加太多负担。

于是,她就吩咐郑钱,这一批不知来路的少民既然已经被登记了,那就算了,以后下不为例。

郑钱也下达了命令给少渠官府,命令他们管控好燕渠省会不能再让其他国的少民占用了资源。

官府收到命令后,他就通过当地大家族一起聚集了五百人的军队对边境还在搬迁的少民进行驱赶,可是人太多了,他们非但没有驱赶成功,反而越赶人越多。

他们门槛越高偷渡过来的人就越积极。直接逼得官府和军队无奈返回,他们少渠现在抽不开人手来,只能拿出五百人来驱赶其他少民。

结果非但没有赶成功,反而招惹了更多人进来,这一次当地县令足足增加了十五万个登记户籍,和之前的加起来已经整整五十万人了。

县令怕这件事砸自己手上,他亲自去了底层官吏面前和军队面前训斥了他们的无能,还对当地大家族管理底下少民不力进行了谴责。

可即便这样增加的人还是越来越多。凰皋陛下又明确表示这块的国土稀少,他们哪里还有住的下超过百万人的地方。

少渠这块地方撑死勉强就只能住八十万人。

县令觉得再这样下去,他会被上面指责办事不力,于是他就偷偷想了一个办法,先是给郑钱请示如果少民们资源拖家带口,甚至是财产搬迁到大燕,可否能够留下他们?

郑钱看见他手下这大胆的举动,这分明是在告诉他,他这是要暗地煽动附近少民们扩大燕国边境线,这事可小可大,万一被发现了可能会让九州园所有陆上国说他们大燕仗势欺人窃取他们的国土。到时候挑起战争那就不好了!

郑钱也觉得棘手就上报给容铮。

容铮本来还在关注秋收的进度,可没想到燕渠省会的成立给她带来那么多问题,看来人多了一件小事都会变成大事。

少渠县令虽说办法可行但法理上,她大燕不能开这个头,否则会给周边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她不能因小失大。

于是,容铮命令少渠县令规定少渠县城住满后,不得再招人,如果有没进来的让他们在附近暂时住下就行,但不能留在少渠过夜。

同时允许小国同族少民进燕渠省会做生意,买卖生活用品,还要加强管理对小国少民进行约束。

而且还可以给各国少民颁发一个进城证,但凡是通过合法渠道过来的,都可以视为临时少渠百姓,守大燕法,立大燕家规。

容铮的这个决定倒是缓解了少渠大县城搬迁人潮,做生意的人反倒变多了。

由于各个小国边境的少民加起来比大燕内陆的少民还多,而大燕少民被允许进内陆做生意,所以大燕的少民很多成为了其他小国少民的中介,帮忙贩卖东西进内陆。

这大大缓解了搬迁潮,但还是有一些死心眼的少民在偷渡。

不过少渠县令总算是解决了人员过度的问题。

现在少渠大县城确实已经人满为患了,除了大家族开的客栈酒楼,一些商户开的小饭馆,每个地方都人满为患。但也十分脏乱,还有真的没有开化的少民在路边随地大小便,这样很容易滋生时疫。

于是卫生问题又很快堆了上来,少渠县令就效仿镇口城修厕所方式,并且出了一个卫生管理的条规,起到了很大的改变。

就这样燕渠省会的成立还成功拉动了少渠边境的经济。正是有了燕渠省会这个开放包容的入口,使得少渠这边的环境安定了许多。

看来只要有生存的机会,谁也不会随便带头□□。

而小国们听到自己边境的野人都去燕渠省会做生意去了,而且生活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小国贵族们就想加大力度对野人们的榨取。

结果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燕渠省会太美好了,反而衬得小国压榨的残酷,威逼野人的狭隘心胸,这让见识过少渠平等的小国少民们顿时激起了反抗之心。

小国少民们世世代代积累的仇恨也在这一瞬间被点燃了。

这些小国少民们以燕渠省会作为他们精神上的退路,然后开始对小国贵族的压迫进行反抗,让贵族们下乡收税时遭到了极大的阻力。

贵族们还派来军队对他们进行屠杀,只不过这次不同,少民们手里有了私人的锄头。

以前少民们除了耕田的锄头是铁的,耕完田锄头还得被贵族走狗收回去,所以他们手里只有木棍根本无法对贵族军队进行反抗。

可少民们进了一趟省会后,这个村落稍微有钱的开始进行大量的进口燕国的锄头,燕国是出了名的铁矿资源多的地方,开采的技术也算是仅次于卫国之后,燕民的锄头虽然也被限购,但一家起码还是有四五把锄头的。所以少民们进了燕渠省会的集市后,他们发现锄头可以用十斤米来换。

于是他们将还没开始上交的米拿去换了锄头,还有杀猪刀菜刀,用木棍绑长,对付贵族军队。

结果一场仗打下来,少民们反而赢了贵族老爷的军队,而那些军队的士兵也是贪生怕死,他们见平常就跟杀绵羊似的少民今天居然反杀了他们不少弟兄,不用贵族下命令撤退,士兵自己就丢盔弃甲跑了。

这场小小的仗本来是不起眼的,但不知道谁将这个消息传得到处都是,激起了无数边境少民的模仿。

一瞬间燕渠省会的集市少了大批大批的锄头,逼得少渠县令不得不开始限购。

可是限购根本没有用,少民们到底是同宗同族的,他们同心协力借给小国少民们锄头,菜刀镰刀等等,直接造就了小国边境的大乱。

以至于后世称这段历史为“锄刀起义”。

这让少渠县令吓坏了,他不怕打到少渠来,倒是怕陛下责怪他作为大省会的县令,居然没有官吏住少民。可别国的少民也不归他管啊!

少渠县令十分的心虚,哪怕战火没有到少渠,他也非常的心虚,因为小国少民反抗的武器可是从他们燕渠省会出的。

他也万万没想到燕渠的一个小小的锄头,居然能在各个小国激发如此大的动荡和影响。

想到影响,少渠县令灵机一动,他就想既然燕渠省会影响所有的少民,那他如果通过省会对小国少民进行谴责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动静小点?

少渠县令抱着这个侥幸的心态去试试了,当天他给少渠大县城的少民发了通告,批评小国少民引起战乱影响燕渠的少民。

希望少民们少和他们来往,力保自己家人安全,并且他还着重强调:“尔等乃凰皋女皇陛下治下子民,岂能自降生与蕞尔小国落草为伍。”

不得不不说少渠县令果然是个人才,他通过提高燕人少民的身份让燕人少民自动跟周边小国少民划清界限。

这一举得到了良好的成效。少渠的少民们纷纷联合起来不再对外借锄头菜刀。

刚好小国的少民们也随着反抗冷静下来了,但他们既然反抗就不可能再继续以某个国土自称某国野人了。他们纷纷拉着自己的地盘自顾自地宣布加入少渠,并且成立“少渠外渠”县会。

由于这些小国少民自觉自己这些地方不如燕少民的省会的级别,所以甘愿为下邦取了一个县会,并且少渠外渠就相当于自立臣服于大燕。

这些少民的成立的少渠外渠让小国贵族们上下震惊起来,有的贵族不甘心就派兵过来攻打,可这些边境的少民十分团结,再加上小国之间本来就挨得近,其他地区的少民们只需要花一天的时间翻越山头就到了另一个小国的少民区,然后协助他们反攻贵族的军队。

久而久之,贵族的军队多败少胜,少民们损失也惨重,但起码他们站起来可以不被称为野人,这些少民们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自称,那就是外渠人。

各个小国的贵族们发现打不下了,他们纷纷向大燕投递文书希望大燕可以协助他们镇压内乱。

容铮直接以不干涉别国内政为宗旨,赐了一些大燕的桌椅板凳给他们作为安抚。

小国贵族们收到礼物觉得被羞辱了,可还是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再加上这些桌椅板凳都是他们小国见不到的上等木材,所以他们也就勉强接受了。

于是小国们发现大燕压根不管,只是对他们表示慰问,然后就置之不理了。小国们又不敢在边境浪费那么多国力,只好退一步承认外渠的成立,野人的身份也第一次以外渠人的身份得到了正身。

而且小国少民们打赢后不再向当地贵族缴税,贵族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只有舆国和卫国边境的少民全部被镇压了。其他小国却只能承认这些少民的身份,并且承认外渠为本国特区。

可实际情况,所有人都清楚那就是外渠已经形成了边境众线紧挨着燕渠而沾了翻身的光。

外渠还向燕渠投了臣服文书,直接由少渠县令任命外渠的外长。

少渠县令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没遇到这么神奇的事,按例说得势的少民应该自己自立国度,自己建立外渠国不是很好吗!偏偏只当个特区还向他们燕渠臣服,这不是摆明的想倒贴做他们燕渠做他们的远房亲戚。

而大燕的远房亲戚的身份确实也比小国贵族来的威武。当然少渠县令很清楚这是一份下国合法合理的臣服,只要外渠臣服了,他们燕渠在法理上就要对他们进行管教。

于是,少渠县令就顺理成章接受了外渠的臣服,然后上报给郑钱,郑钱现在还在炒邮票券,现在又接到少渠县令投的折子。

他还嫌弃这个县令怎么那么没用,一点小事都处理不好。

结果他打开折子发现他们大燕又多了一个外渠区臣服,只要他们承认了外渠的地位就相当于让外渠和诸外小国享有平等的地位。

郑钱见此直接称赞稀奇,然后他看了下外渠的国土面积总共...一万里。

他擦了擦眼睛确定自己没看错,这比少渠大县城的面积还要大,虽说都是山,可开发后就不一样了。

可他又觉得奇怪了,既然是那么大国土,怎么会向小小的少渠臣服,果然是小国少民读的书太少,自己直接自立不就行了,居然还效仿南镜特区要纳入大燕。

不管陛下承不承认,对方既然臣服,大燕就得在大事上管教他们。

郑钱就将这个折子交给容铮。

容铮也确定自己没看错,一个小小的燕渠总共不到四千里,居然能影响整个边境少民地区。

她无奈地叹气起来:“这大概就是国力的影响吧。”

大燕的国力也不知不觉地影响到那么多国家的命运。

容铮又对外渠少民的反抗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她发现这些人和燕地的少民不一样十分的尚武,之前之所以被压迫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武器。

其实哪怕之前没有武器这批少民也在祖上世世代代流血牺牲下来的。所以少民们都对统治过他们,压迫过他们的贵族十分的痛恨。

至于大燕有没有这个情况,她发现也有,只不过都是和舆国边境的少民,还有卫国边境的少民打过不少的仗,而小国听见大国的名字都不敢动,更别说反抗了。

容铮逐渐意识到也许这段原著内没有详细记载,并且在她和燕儿登基后就已经结束的故事,如今正以碎片式地粘贴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燕史书。

原著内表明了,她一年后会征讨舆国卫国,但具体怎么征讨,原著作者十分粗糙直接懒得写,然后就打完写了一章番外说她一统天下了。

容铮十分无语,她觉得这本原著处处透着缺失的片段存在,若不是她在补充也许故事只剩下一个骨架子,而非现实中这般有血有肉。

同样容铮也逐渐意识到,也许当初她看的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以这个世界古代历史为背景进行编造的同人文。而且还是一本百合同人文。

并且原著作者...可能就是燕国后世的人。只不过这名作者为何会和她一样存在在一个另一个现代世界?

这或许又是一个需要进行发掘的谜题。

容铮没有直接承认外渠的合法地位,反而发书询问了一边小国们的一见,希望他们能说出自己的心里想法。但她真是太高看这些小国的胆子了,她的一封书信到了小国反而成为了天书。

并且小国们纷纷答应外渠特区的独立,只是希望外渠不要对小国进行滋扰,并且希望外渠保护他们的边境。

容铮也不想现在这个多事之秋发生太多的事情,她直接命令外渠虽然独立,但仍旧不能违反国法国规,由于小国的国法国规没有大国的繁杂又有保护性,漏洞也少些,她就直接用燕律约束这些外渠人。毕竟这些外渠人加起来数量已经二十多万了,不管好会成为一大祸患。

结果外渠人还很高兴,在他们看来燕律管他们,是变相承认了他们的身份,因为哪国律管哪国人,并且所有人定今天为外渠春节。

少渠县令听说此事就吐槽了这些外渠人的不要脸,尽会占便宜。

只不过后来少渠县令收到外渠区以进贡的方式给大燕缴税时,他的嘴脸又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了。当县令当到他这个份上也算是一个人才了。

外渠的成立,边境六成少民民心所向大燕种种肉眼发生的事件,让舆国卫国对此不敢相信。

往年那么好用的一张边境牌,现在居然不起作用了。

一起舆国和卫国常乐此不疲地利用少民滋扰燕国边境,给燕国制造麻烦的手段,如今就这么被一个燕渠省会轻易瓦解了。这让舆国和卫国不得不不重视起来。

舆国和卫国毕竟是大国,朝廷当中都有不少有识之士,他们纷纷建议国主效仿燕国拉拢少民,否则再拖下去,少民民心都倒向了燕国。

到时候滋扰边境会变成燕国的一张好牌,一张反过来拿着他们的牌打自己脸的王牌。

舆国和卫国立即下了令,直接承认少民为本国国民,同样也收获了剩下四成少民的民心。

这个消息传到外渠和少渠时,不少少民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讨论。

“舆国和卫国真是两个不要脸的大国,早年对我们少民不好,现在看见大燕陛下慈悲心怀,他们那就纷纷效仿,依葫芦画瓢。”

“呸,舆国就是个不要脸的国家,早年就是舆国一直命令我们自家人打自家人,哪里把我们当人看。”

“卫国也是一个德行,我再也不想回去了,以后我就是大燕的少民,我哪里都不去。”

“起码在大燕还算是人,去了卫国和舆国可能真的不是人。我早就受够了。”

“别看卫国和舆国学我们陛下学的那么快,其实还是有差别的。”

大家开始议论起舆国和卫国承认少民合法性,还不如大燕女帝来的真情实意,就比如大燕女帝允许少民进内陆做生意,并且承认少民为燕民身份。并且打通了省会,让省会负责接连内陆燕民和少民的渠道,让两者互相来往,互惠互利。

可舆国和卫国只是承认了少民的身份,却没有立什么大省会,哪怕还是有样学样立了个省会,其实跟村会差不多了,路又难走,压根不起什么作用。

不像燕渠省会立在平地大中心,并且他们大燕女帝还有先见之明将他们聚集在一起贸易,消费,打通了物资通道。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这是他们大燕女帝将她在镇口城,甚至是南镜的管理模式给搬过来的。

首当其冲的便是修路致富,然后立商会,收特区商税。

他们大燕人早就学会跟上女帝的步伐,这是舆国和卫国永远学不会的,因为舆国和卫国很多官员压根就不屑与底层百姓沟通。

说起大燕这独特的模式,正是所有大燕人为之自豪的地方。

然而正如少民们说的那样,舆国和卫国虽然承认了少民不再是野人,也立了省会,可实施的舆国官员和卫国官员发现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这不是简单承认了少民合法身份和立了省会那么简单,似乎还有其他的门道在里面,他们暂时没有发掘到真谛陷入了两难当中。

于是,舆国和卫国两国有先见之明的官员立即建议自己的国主向大燕学习,并且特立观察团共同研究大燕模式。

然而两国内部也是内斗不止几乎是大国的传统了,这个观察团引起了内部的争执,一度让两国国主十分的头疼。

这时还是舆国的大皇子当断立断,自己成立了观察团学习大燕模式。

卫国也不甘落后,也开始力排众议开始向大燕学习。

这件事传到燕国,更引起无数燕民的自豪,自豪自己家的帝王是两国永远比不上的圣贤明君。

只不过百官们却不这么想了,他们担心舆国和卫国学了他们大燕这个创收模式后,让两国致富反倒增强国力,所以引起不少官员的警惕,还有激起后遗症般的不安。

为此,容铮反而在朝堂上鼓励大家要自信,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不会被舆国和卫国追上。

并且他们大燕要打造一条专属于大燕管理模式的道路,这将是一条别国都无法复制的模式。

于是,容铮乘势追击,她成立了一个三年一小计划,五年一大计划,十年大基建计划。并且还成立一年一度要开百官民生总结大会议,地点将会在新盖的议政殿举行!届时即便是地方官员,六品七品都得参加会议,这可以对官员的思想加强有效的管理。

百官们眼下纷纷一头热了起来,经过上次江王的政变后,他们大多数人反而越来越认同容铮为帝。

眼下女帝还年轻他们起码在三年内,女帝陛下为先帝守孝期间不必担心子嗣问题,过后的事情过后再说吧。现在搞基建刺激经济让舆国和卫国无法超过他们大燕才是他们现在最大的目标。

容铮看底下的大臣们纷纷被调动起来,大家都有了一个目标开始为之努力。

之后,燕国上下又开始有了新的一轮变化,这些变化是百官们引起的。因为容铮特地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模式为初本,甚至他们可以自创模式建设民生,一旦成功将会被后者无数人模仿。所以大家都想做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

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这段时间,全国上下不是在修路就是在拉拢生意,连平日爱偷懒的地方官员也找到立功的机会纷纷在自己的地盘上搞建设。

当然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这些成功与失败的例子都被传到容铮手里,容铮非但没有责怪失败的人,反而鼓励他们要以失败为经验不断修复不足,这样自然会成功。

而成功的会被各种地方试验是否合适,尤其是因地制宜的模式。

由于古代的经济种类太少了,大多数上都是单调的小农经济,农业畜牧手工业,没有发达的高铁什么的,修路固然是好事,但支撑经济太单调会被限制经济总量。

于是容铮想着极大这些现有经济成业的产量,达到薄利多销的第一步,然后再向所有国家出口。起码在她弄出地铁轨道路之前,先把道路修好。之后是海运水运,甚至是半空运。

这个半空运就是工部发明的大型热气球可以装载东西进行局部输送,当然这个到最后可能只有上阶层的人才用得起。因为现在还没有飞机,别说飞机,蒸汽机都还没发明过来。

她不知道大燕是否在她的时代能出现蒸汽机,但她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一定是先奠定所有工业开启的基础,然后留给后人作为先天丰厚的资产去改革,直到最后引起后现世的工业变化。

容铮立即将铁轨画了出来,然后交给袁汉,袁汉反而建议用木头代替,毕竟现在炼铁的技术还不是世界一流的,还不如卫国。

容铮赞赏袁汉的反应,铁轨一起确实是有一半是木头铺的轨道,只不过这个速度比铁轨会慢很多,但起码造出来再说。

现在的工部在袁汉的带领下,他们基本能跟得上容铮的脚步了。

随后,容铮也不往让人四处勘探一种可以着火的油,大燕的煤油杂质太多,提炼出来的也是少量的,所以她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而容铮时期的工部的地步处于有史以来王朝中第一个超过兵部的先列。

现在但凡有点手艺的人都纷纷往工部挤,再加上容铮基本会给工部不少资金,并且给人才不少的丰厚的待遇,让不少人放着兵部不进,非要进工部。

为此葛秋还悄悄抱怨一下陛下的偏心,不过他兵部拨下来的资金也是一分没少,不像之前那样拨一年少一年紧巴巴地过日子。

这都得多亏了南镜特区的大礼,还有南海关无数小国交的路费。

谦王慕飞尉在这个地方已经是一带海权地方霸主了,凡事路过的小国都要向他进贡,进贡次数多了,他比内地富庶之地的亲王还要有钱。

有了钱他听说陛下,也就是他的皇姐国库不充足,她正在内陆东拼西凑地筹钱,看起来很可怜的样子。

于是,他就将自己一半的海税给交上去了。

没想到不交还好,一交,瞬间引起了百官们的注意力,甚至有人打起他这个南海关的主意,这气得慕飞尉直接写信给容铮抱怨。并且希望她能保持意见不要对百官们让步了。

容铮也哭笑不得,当初她派慕飞尉过去就是瞧准了他重视自己的军队,可以团结上下,并且他也不是贪财的个性,所以让他镇守南海关。

现在他能交上一半海税,还有另一半海税自给自足。就已经说明她没有看错人。

当初南海关只是她一个初步构想,还没有在心里完全落实让它超过南镜,毕竟那是大国之间的交趾处,不太方便大行贸易,不像南镜特区附近都是小国,小国哪敢滋扰大国,所以南镜无忧无虑开放自己做生意。

这也是容铮稍微约束自己扩大想法的地方。

南海关交的税不如南镜的多,但也有五成了,这在大燕已经足以掀起不小的波澜。

而容铮今年就收了往年先帝时期三年的赋税。

她登基赦免的一年民税压根没有影响到她。对她来说现在的大燕每年靠农田的税还不如靠海做生意和收地主费,不过农田仍旧是大燕最根本的支柱。

容铮的想法还有很多,她也忙的不可开交。而在另一个地方又发生了一件改变大燕基础民生的大事。

雷云觉得自己好久没被陛下召见了,还想着陛下是不是忘记自己了?忘记她委托给自己的重任了?

于是他通过国券所的朋友楚蒙希望他能和黄禹通气,让他见见陛下,楚蒙收了他一份大礼就去找了黄禹。

黄禹现在负责监管国券所和东宫,他现在人手也在筹备当中,而且他也成为了下一任欢公公,成为新帝眼前的大红人,现在所有人巴结他都来不及。

而黄禹心里却有底,知道陛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也不该做不被陛下欢喜的事情。

随即他将家里人接到京城住下,自己的妹妹也风光出嫁了,弟弟则是被破例进入国子监小监府读书,将来出来也会成为陛下的帮手。所以黄禹在私德这方面一直非常谨慎。

但雷云确实帮了陛下不少忙,他不能让陛下手下的人因为她一时疏忽而寒了心。

于是晚上的时候,黄禹暗示了容铮几句。

容铮这才想起雷云,她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贵人多忘事。随即她就召见了雷云问候了他几句,雷云顿时感恩戴德,他让人拿出一袋子的土豆给她看。

容铮看见土豆时,她承认自己忽然想起了马铃薯炖肉,馋了一下,她就先是表扬了雷云的功绩,并且封他为司农官。虽然只是一个司农官却也是容铮十分重视的地方。

相当于是另一个工部,而雷云得知自己的司农部是她开始最重视的地方,她需要大量引进合适的外来农作物为民生创收,最好让大燕食物多姿多彩起来。

于是,她出了一笔资金给了雷云十艘千人大船,让他代表大燕出海巡使小国,最好在小国附近参考一下她列出的农作物。

雷云看了一下有不少他见过的食物,但大燕国内没有的农作物,有南瓜,腰果,花生,葡萄苹果卷心菜向日葵胡椒。还有茄子洋葱等等。

陛下还在下面特地列了个家禽,外洋白皮猪,年产肉多,瘦肉多,诞猪量多。

雷云也知道这个,只不过他还是喜欢吃肥肉,那些瘦肉他压根吃不惯不仅是他,整个大燕百姓现在都是以肥肉为口味,现在陛下引进那么多瘦肉猪也不知道能不能被百姓们接受?

总之雷云收到旨意后,他又被容铮赐了一个亲笔牌匾:功臣之家。

这足以让雷云家族在后世为人所知,雷云当下激动地跪下磕了一个又一个头,他没想到自己只是引进知道的东西,却做到了他和祖上都不敢想的...名留青史。他原以为游商只有遗臭万年的下场,可是他没想到自己能走上正途,成为人人称颂的名人。

现在的他无论是地位名誉钱财都有了,他只需要办好陛下交代给他的任务就行了。

随即雷云乐的合不上嘴,他亲自扛着牌匾走了。

听说他回家后还高兴地晕过去了,醒来看见牌匾不在面前,他急的衣服都没穿在京城到处找,甚至一度在京城传出雷云已疯的谬论,后来雷夫人听说丈夫在找牌匾,雷夫人当街找到只剩下一条长裤的丈夫,她羞的告诉丈夫自己拿牌匾去裱了。

雷云这才松口气。

而他几乎、裸、奔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雷云虽然不好意思,但他却还是对陛下的肯定而引以为傲起来。

他雷家以后也是被陛下承认的功臣之家了。并且在后世但凡知道凰皋女皇陛下的人,也会知道雷云这个名字。

假太子替身小说的作者是琉璃仙草,本站提供假太子替身全文免费阅读且无弹窗,如果您觉得假太子替身这本书不错的话,请在手机收藏最新网址:www.douluoxy.com
上一章:第235章 振兴燕国民生【一】 下一章:第237章 振兴燕国民生【三】
猜你喜欢: 假太监:从咸鱼到天下霸主 九仙帝皇诀 表小姐 天之逆子 纸飞机 魔域 大宋宫词 高能来袭 招摇 魁拔之书·第二卷·魁拔复活 狂神

斗罗大陆网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1 斗罗大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