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大陆网

第259章 征战九州园【四】

上一章:第258章 征战九州园[三] 下一章:第260章 征战九州园[五]

要是被.浏.览.器.自.动.转.码.阅.读.了,会有.很.多.广.告和问.题,可退出.转.码.继续在本站阅读,www.douluoxy.com,最新网址一定要记住哦。

燕儿谋略的方向是正确的。

如果只靠北岛的水师对付整个卫国接近三十万水军确实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先不说北岛的水师跟卫国中心跨越很长的一条海岸线,会拉长补给削弱战力。还可能会将北岛水师承受整个卫国军力的压力。

这是容铮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北岛水师对她来说,不,甚至是对整个大燕来说有着开启海权时代,里程碑的远大作用。

如果讨伐卫国打好了一仗,有可能会激起大燕所有人对海权的重视。

这才是她最需要种下去的火苗,而北岛水师就是那颗种子。

容铮除了这点,她没忘记水京的拓跋庆,相信不出三个月这家伙就已经批量生产好了新火器,只不过,等他生产好火器后,还有人替他用吗?

这小子跟他人一样全靠阴损的手段控制底下的人,如果说开始还有舆国大臣支持拓跋庆,现在的话,只要眼睛没瞎的人八成都对拓跋庆感到绝望吧。

要么已经暗地谋求生路了。

正如容铮想的那样,杨忠义,慕飞尉,常子龙和赵思齐已经接到一大堆舆官的投城,甚至还收到了南方的书信。

水京的仗还没打起来,就已经有南方舆官想着给自己留后路了,这何尝不是代表着水京官圈的人心惶惶,暗流涌动,远比表面想的严重。

北方舆地也投降二个多月了。

各地的民生远比拓跋庆在的时候还要安定,再加上燕国大量输送粮食和布匹过来,舆民们加入修路纺织大业,基本已经可以达到温饱的状态了。

再加上北方舆地各方舆民刚分好了地,现在小日子过得正好,短短二个月过去,让不少人从战火中走出去,在战火中失去家人的人也逐渐因为生活的起色而找到了新的希望。

而这一切都是燕国女帝的功劳。

舆地百姓们每家每户基本分到田地后,他们为了感激赐予自己新生的女帝,已经不少人在寺庙里为她立长生碑。

夸张点的人直接当神在拜祭了。

总之那个未曾见过面的燕国女帝一跃成为了整个北方五个省府百姓们的心里的...圣主。

他们舆人历朝历代只有开国时期才出过两任圣主,就跟大燕的圣君那样,甚至大燕三百年出现的明君还不如大舆多,原以为大舆比大燕更被上天眷顾。

眼下看来燕国才是被上天派下来圣主,圣主的恩德现在已经蔓延到异国他乡了。

不,不对,他们现在已经是燕国舆人了。

圣主并没有抹去他们的身份,让他们改名换姓忘掉祖宗,相反还给予了承认。

与此同时,掌管东舆和西舆的藩王,被临时搭伙的燕军给击败了。

这股五千人的燕军十分普通,甚至很多人不会拿火器,一百个人也就一个人会新式火器,五千人就出了五十个人会火器。

这五十个人打头阵吓到了藩王,无条件投降。

其实真要打起了这股燕军压根讨不到多大的便宜,他们是靠新燕军和杨家军打下来的威望和恐怖而获胜。

并且这股军队还是一个王爷引领的。

还是景王的儿子,慕弘。

景王也因为这个儿子脸上沾了光,他开始到处去宣扬自己这个庶子。

容铮也十分给面子给这位堂弟,先是册封他在东西舆为燕郡王命他镇守黑土地和横跨大板块的大水源主流支干,然后转头命拓跋峰回到北方舆地,命他为了舆郡王。

拓跋峰自从投降后,他又接到了新的任命,这次直接回到舆地与燕军构成北方防御大本营。

而他的回归自然也给了不少舆官名正言顺的借口,那借口就是投靠大燕,继续保住自己的官位。

可惜他们遇到的不是传统上的帝王,他们遇到的是推行科举制,喜欢任命寒门子弟的容铮。

容铮让慕飞尉留在北方协助舆地提前一年举行科举,命令舆地读书人开始前往一个叫孔城的地方初试。

慕飞尉知道堂姐十分重视舆地的建设,而且他也不相信舆人的官,与其再被世家垄断,倒不如打开通道让其他普通家世的舆人上来。

毕竟自己亲自培养的狗,和前主人留下了的狗,当然是前者比较忠诚。

慕飞尉在信里这么跟容铮说的。

容铮无奈地提醒他礼貌用词。

慕飞尉觉得无所谓,反正这是私信不会曝光出去,然后他去联系了林尚书,林尚书在陛下允许留下的大世家里跳出来一些可造之材作为初试内定的举子。

初试他们可以利用背景通过,但之后的三门大试就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尚京的百年大世家知道自己的子孙被燕国安排后,他们也嘱咐子孙好好读书,因为他们能否继续留在燕国之地延续百年书香世家的地位就全靠他们了。

不得不说,百年世家出来的子弟所具备的素质和才学,但凡是努力过的,都比寒门子弟强多了。

再加上他们师资资源也比寒门子弟强,所以后天优势很强。

林尚书心里很清楚陛下有意多提拔舆地的普通人,希望打破舆地世家垄断,这才是她真正的目的。而且舆地只是一个地方,很快就轮到燕国了。

作为寒门子弟的他心里很清楚,一个普通人要迈过门阀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应该是曾经几乎不可能,直到遇到了陛下。

林尚书为了提高寒门子弟的初试率,他专门向容铮申请举子考试期间的生活标准,还有补习资料。

容铮便让林尚书自己选一个落魄的书香世家作为寒门子弟的师资。

林尚书刚有此意,他便邀请了当地一位早在十年前就告老还乡,并且现在在乡下养鸡的一个舆国文翰林。

这个文翰林的祖上出过一任舆国丞相,也算是大家族了。只不过因为这位翰林胸无大志,又在中年告老还乡所以才提起失势的。

林尚书找到此人时,此人当场答应成为初试院的夫子。

然后舆地提前一年考试的消息,惊动北方不少的读书人。

不少读书人纷纷要前往初试院蹭课,蹭课也不用负责伙食,于是不少穷苦读书人再不用为柴米油盐而担心了,他们可以专心读起书来了。

没水的时候有人送水,吃饭也可以在室内吃,晚上复习的时候还自送三根蜡烛。

总之这是不少寒门子弟没有得到过的待遇,他们感觉到燕国是个十分重视读书教育的国度,而且重视穷苦人发展。所以,就凭这点,不少读书人心里开始隐隐有了作为新燕人的身份认同。

正好一个月后,初试过去后,初试院寒门子弟通过率高达七成,七成人通过初试后被林尚书接待,然后林尚书临时出题考验他们。

虽说只有三成的人达到了林尚书的标准,可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这些人完全有资格就任各地县令,掌管一方治安,毕竟现在北方舆地几百个县城,有一半地方没有人管理。

于是,林尚书定了这三成的人直接为县令,其他没有通过的为师爷在县令身后学习,待来年再考,他们就通过初试后便可上位。

这三成的寒门子弟立即被安排到燕军少的地方,他们抱着感恩的心去走马上任,衣锦还乡。

而这批官在舆地各地县志都统一被成为新燕官。

新燕逐渐代替舆人舆民舆官的身份,北方舆地的民众开始表面用新燕,实际上,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认同,那就是新燕代表舆。

他们各地的旗号和古称都还是有舆字。

哪怕剩下那些不服大燕统治的人也没有办法煽动已经逐渐习惯新燕人身份的同乡们!

因为他们没有实力策动□□,只能憋着,活着,等哪天这口气顺了,也就苟活下去了。

而北方舆地经过五个月的建设后,以大燕为首的第三年秋收又开始了。

凰皋三年,大燕创收下比去年还多三倍的粮食,这都是因为刘毅琢磨了容铮给出的化肥方子,然后又在旧时的水渠进行改新,达到了发达地区村村通水渠,水库建立一个又一个,路修了一条又一条,再加上她新推出的灌溉技术被投用在各地。

各地亩产起码多了十斤,一亩十斤粮食,一万亩就一百多万斤了。

土豆改良猪大棚菜,甚至是其他农作物,都在大燕一年四季的耕种下得到了巨大的产量,这些产量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八千万燕民的温饱。

光是温饱,燕民已经开始称凰皋三年已经步入盛世,就连黎明都以记录官的身份建议容铮允许他将今年的意义定为盛世初年。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可以定义为盛世初年了,但陛下好像非常不满意这个标准似的,所以他一直没有说。

现在凰皋三年的收成是前二年的三倍,使得国库可以将粮食的储备量达到五年,这笔惊人的功绩无论如何都隐瞒不了了。

容铮在早朝的时候更是被百官追着请她将今年定为凰皋盛世一年。

容铮在答应之前还给以今年为最低的标准,直接将每年创收标准达到一亿起步,否则,大燕就不能再成为盛世。

本来她的意思是想百官们带着百姓们去推动生产力的,结果百官们这个时候似乎和她不同频道,认为她太过于谦虚,或者是认为她标准太高有点任性了。

但也有盲目崇拜容铮的官员,无论容铮说他们都如奉珍宝,这让容铮十分无奈。

最后她同意定义为凰皋盛世初年。

这个决定立即受到了大燕民间各地的追捧和呼应,他们为自己处于一个太平盛世而感到激动,再加上再过三个月就要大年三十了。

然后凰皋盛世十月被定为国庆月,这个月定了十日为欢庆节。并且为后世称为小年之前的盛世元年。

容铮第一次对百官松口后,举朝上下欢快地庆祝着,文官赋诗作章饮酒歌颂,武官提枪拔剑舞飞沙,好一片其乐融融。

容铮坐在龙椅上,她端着酒杯倒是半口没饮,因为老婆没有在身边。

她想起今天早朝之前,燕儿告诉她,她要去水京一趟,她想亲手了结当年没有了结的人。

她自然是不答应,但是燕儿执意要去,并且她还提醒她防止拓跋庆投靠卫国,将新式火器送给卫国,增□□国的海事防御能力。

毕竟这是拓跋庆干得出来的事情,他是那种为了报复不会管什么大义脸面的人,就只为了报复作为最后的目的。

容铮只好答应她去水京了,她很清楚燕儿哪怕已经散去部分功力,她的武功也远高于拓跋庆,杀死拓跋庆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只不过,她感觉燕儿不会那么早杀掉拓跋庆,应该会潜伏到某个时机再动手,所以在这个时机还没来之前,她们妇妻暂时要独守空房了。

想到这里,她就叹气不已,酒不香了,人也不舒坦了。

黄禹在旁边连连安慰她:“陛下,您吃点。”

“您喝点?娘娘该担心了。”

容铮终于动起了筷子开始吃饭了,这顿饭吃下来有点索然无味,但起码今年的收获已经及格了。

而在不知道的地方,已经悄然有了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新气象。

千秋燕还没去水京,她在尚京边的一个小城住了一天,发现此处有从燕国源源不断送来的粮食,还有燕国的布,柴米油盐等等之类,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民生。

这里的舆民们一个个都跟过年一样逛街买东西,好似没有被占领的表现,燕军巡逻路过,他们也只是简单让开道路,不曾露出惶恐的面容。

看来容铮的功绩,和她的拯救,远比她想象中要广大无边。

哪怕她早就相信容铮会带给天下一个翻天覆地地新气象,现在亲眼看见,她还是非常感触的。

感触自己的另一半,她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为人敬仰。

当然她路过的地方仍旧有执迷不悟的旧官在大街疯疯癫癫宣扬舆国会打回来,拓跋庆会回来的,并且指责安图过日的舆民为贪生怕死的走狗之辈。

千秋燕就站在原地看着他,舆民们被他骂了,也只是躲着走,不敢有任何怨言。

后来她跟当地百姓打听后,才发现此人曾经是当地的清官,爱民如子,后来燕军打进来,他组织反抗,可惜反抗失败了。最后官也没得做了。

而燕军将领因为他的民望所以就被对他下手,只是摘掉他的官帽打发他走了。

没想到他还日日夜夜跑到衙门口指责,新上任的县令不悦他,但也敬他三分面子就赶他来大街上。所以好好清官现在变成路上的疯猫。

不一会儿他的家人来找他回去了,一家人穿着补丁,夫人哭叫着,儿子指责父亲让他无法在燕地上工,就不能养活妻儿,儿媳则是偷偷摸摸去纺织厂打工赚一家人的饭钱这才熬了过去。

现在他们家从官宦人家变成普通人家,还可以温饱,完全是燕人开拓了舆地的市场和工类,帮助了不少人就业。

而这清官不仅不允许家里人去燕地上工,甚至还去儿子地方捣乱。

千秋燕还听说他的儿子通过了初试院,然后回了家一趟就再也没去林尚书那报道了。

当下,千秋燕写了一封信交给了当地燕军将领。

燕军将领得知大人物来了,他顿时带着人浩浩荡荡赶来,可惜赶来的时候只有街边茶桌上的一封信,将领看完信后,询问了清官的儿子是否通过初试院还没上任?

清官的儿子十分窘迫,不知该如何解释?

本来燕军将领不想管他们的,毕竟清官是反燕人的人,要不是陛下有令,他们早就处置了这个反燕人的家伙。

最后燕军将领联系了林尚书,林尚书很快任命该清官的儿子在隔壁城为县令。

清官儿子这会儿得知自己初试一过就有官做,他当下也不管父亲的阻挠,誓死也要上任,怎么都得为家里人以后着想。

很快这个清官的儿子强行带着父亲去上任了,后来这名县令打听是哪个贵人帮了他?

燕军将领就指了指天上,这名县令很快就猜到了是谁!能让将军亲自出马的人定然是皇宫出来的贵人,而皇宫的贵人...陛下肯定是不会随便走动,那就只有皇后娘娘了。

当然县令也不敢外传,他将这份恩情牢记在心,管理着一场的安舆。

千秋燕到达水京的第一天,她看见的是与尚京不同的情景,甚至连尚京一个穷乡僻野都不如,这里到处都是乞丐,流民,军队无情对街上的人进行清扫,达官贵人们照常晚上夜夜笙歌,不知亡国之忧。

也许他们认为到时候燕军打过来,他们只要和尚京的贵人们一样投降,就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了。所以不少人在燕军还没打过来之前就暗地和燕军有书信来往。

千秋燕比起这些醉生梦死的人,她觉得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舆军才更有资格活着,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赤血丹心的人总得不到公平的对待,而吃里扒外却能遗千年。

水京的“主都”都如此了,更别说水京其他地方还有王闯的人在肆意烧掠,可见治安困顿。

千秋燕到达水京的第一天,拓跋庆当晚做了个噩梦,他梦见自己身处燕国东宫,无论他杀死多少东宫多少人,趟出一条血路,他都无法靠近近在咫尺的慕容铮。

慕容铮就坐在后方,她高高在上地俯视自己,似乎对自己的刺杀丝毫不放在眼里。

拓跋庆便愤怒地提剑去杀,无论他挥剑百次万次,地上的尸体已经可以叠成一座小山,他爬上尸山从高处望着慕容铮,以为这样就能比她高一头。

结果慕容铮站起来那一刻,她无动于衷地转身便朝自己的尸山走来,刚靠近,那座尸山忽然消失了,他仿佛从云端摔下来了,掉在地上,再抬起头时,他仰望着慕容铮,油然而生的不甘与怨恨也在滋生。

最后,更是在慕容铮的一句话下咆哮。

她冷漠且无视他的怨恨说:“时也命也。这都是你自作自受得来的。”

拓跋庆顿时一怒而醒,他从床上爬起来摔瓷器,脚踹身边伺候的太监,最后拔剑一剑刺死了身边的太监。

他气喘吁吁地提着剑,剑刃那血淋淋的红色不断低落,最后,拓跋庆竟然昏了过去。

拓跋庆身边的太医用针将他刺醒后,火部的探子来通报新式火器已经准备到一半了。

太医却提醒拓跋庆他现在水土不服发烧了,必须马上治疗,拓跋庆一把推开太医,他亲自去火部看看,看见新火器,他这才感觉胸口上的郁气缓解了不少。

他顿时命令探子准备好新兵训练,而这时后院的一个新兵在参军试枪时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名新兵,并且这位新兵十枪十次中靶,得到了拓跋庆的重用。

而这名新枪兵也得到允许在他身边候着,再加上新兵在接触不熟悉的枪支后,还能迅速学会要领,可谓是天赋异禀,是天生的枪兵。

新兵自此成为火部的红人。

拓跋庆高兴时却早已没有杀手最敏锐的那份直觉,去捕捉此人的身份。

容铮在收到水京的信时,她得知燕儿已经潜伏在最容易杀拓跋庆的地方,她不由地担忧起来。

看来卫国那边也得快有动作了,否则她们妇妻两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团聚!!

容铮这一晚都没有睡好,次日早朝,她就和各臣商量着攻打卫国的事情。

虽说不少人都蔑视卫国的军力,但说起水师,几乎是一筹莫展,毕竟北岛的水师还得留在北海护航,那里可是有雷云,海城候负责巡游各国加强燕国的统治,所以北岛水师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

而葛秋则是建议从陆地开始进攻,卫国北边,因为卫北都是陆地,南方却是各个岛屿,并且卫国有八个省府,其中三个富可敌国的省府都在南方,南方提供着整个北方的补给。

卫国当地补给线又短,所以不存在拉长补给线的劣势。

现在想攻打卫国看起来也只能从陆地开始了。

容铮也谨记着燕儿的主意,她还给出了卫国内部的矛盾,那就是卫国的疍家和路上海家一直以来都是世仇,虽说都在卫国下臣服,但卫国朝廷每年都会发生疍家与海家的小事件厮杀,不是在内海航路,就是在外海航路,双方各持一派互相针对。

可以说恩怨已经持续百年了,这百年之所以没有真正大事发生,都是因为卫国的后宫。

因为海家和疍家的阿母阿祖婆基本都是卫国皇室出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两家被皇室血脉相连着,在到了年轻人一代,反而没有上一代那么大的仇恨了。

甚至一度开始宣传海家疍家互为衣襟的深层关系。

现在卫国国主宋阔在将女儿送到舆国皇室后,拓跋庆却逃跑了,他女儿也被留在尚京不管不顾,他虽然是那种贪生怕死守成之君,不敢得罪拓跋庆,可在拓跋庆落难去水京,大半国土被燕军攻破后,他就感到胆寒。

如果说以前是对拓跋庆感到害怕,现在他是对大燕女帝感到恐惧。恐惧她旗下的燕军,势如破竹般地攻破舆国。

现在舆国的国力已经缩减了一半,舆国半边国民都开始自称新燕人,舆地官员也在效忠大燕,只是半年不到,就仿佛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去影响着舆国。

而这个大趋势气象马上要影响他卫国了。

哪怕宋阔不敢打仗,此刻,他也逐渐生出打仗的心思了。

于是,今天的早朝他在燕军打到哪里了?问的时候宋阔的语气还在微弱颤抖着,而底下的百官听出来后,还非常给面子地当做没感觉到。

卫国武将私底下鄙视陛下胆小,但也不得侍奉他,因为他们侍奉的卫国上君宋兆已经死了。

现在的上君也在前些日子被国主给撤了,现在卫国上君的位置又空下来了。

甚至新国主还有扶持女儿上位,来讨好燕国的迹象。

只不过他刚有这个念头就被海家疍家两派势力给掐灭了。海家疍家两家人谁也不服谁,但却对卫国皇室宋家十分服从,所以哪怕是再废的宋家人,他们也当宝似的。所以说宋阔这样的国主出生在卫国,恐怕是用光了三辈子的运气了。起码他潇洒了三十多年了。

宋阔就问海家镇国大元帅海麒麟,该如何修复与大燕的关系?其实不瞒大元帅海麒麟说,宋阔他想附庸燕国,自己当个小弟继续苟就行了。

当然他这样的想法立即被海麒麟打回来了,海麒麟当场道:“打!卫国要保卫家园,保卫国主!”

说完还扯上宋阔的人身安全,让宋阔跟吃了苍蝇一样,其实他想乐不思蜀来着,他并不想打。能不能等他百年后再打,这样他就不是亡国之君了。

很快,疍家的疍白虎也坚决道:“疍白虎一定会保国主长命百岁,请国主放心。”

宋阔顿时眼睛亮了,他还以为疍白虎支持他跟燕国低头保江山无虞,结果,下一刻,疍白虎就拍着胸膛道:“国在国主在!国破!我疍白虎陪着国主一起死。”

宋阔顿时一口老血差点没吐出来,他心里想着,你想死你自己去死,不要带上我。

他都四十好几的人没多少个二十年活了,这帮人非但不想他安享晚年,还想他当亡国之君。

而且朝廷里一个帮他说话的都没有,甚至大家都齐心协力地认为必须打燕国,否则,卫国不保。

这种绑架他上战场的言论,让宋阔第一次恼羞成怒地撒泼了,他将奏折推了一地,然后踩了弯腰捡奏折的太监一脚,他就气呼呼地跑去找自己的国后去了。

国后是海家人,但她也是疍家人的后代,所以她在主持海家疍家两派时一直很有主张,甚至在调和方面有很大话语权和贡献。

现在她听丈夫哭诉外面那帮人想害死他。

国后海珠便劝慰道他:“眼下燕国还未主动进攻卫国,事情还有婉转的余地,国主不必担心。”

“寡人岂能不担心,你瞧瞧你的小舅子和大哥,他们就巴不得我死。还有,还有。”宋阔说着委屈巴巴起来,一个半老的大叔卖起了老萌,让国后的喉咙哽住了。

国后海珠年今二十五,膝下孩儿也不过九岁,现在孩子还没有长大,她还是尽量安抚宋阔。

于是,她还是很有见解地将卫国的优势告诉了宋阔,包括燕国的弱点,燕国最不擅长的就是海事攻防。

宋阔听了舒服多了,他都有胆子嘲笑道:“寡人差点忘记了,燕国是出了名的有海无防的国度,燕人也不喜海,哪像我们卫国胡人!”

“他们守着比我们卫国还大几十倍的沿海地,果真是浪费了,还有他们的岛屿都有几百上千个,平常燕国先祖都赐给属国了。属国倒发财了。燕国却穷的跟鬼一样,哪像我们卫国靠海吃财富,真是个十足的傻子。”

海珠听着丈夫得意忘形的话,她的脸都僵住了,虽说她很欣慰丈夫能从恐燕当中缓过来,但她对丈夫突然来的傲慢无知感到痛心。

国后海珠顿时训斥丈夫,以妻子的身份告诉他:“国主,你都说是燕国先祖,他们自己擅作主张赐岛于属国,可你也没有想过如今的燕国女帝,不仅收回了岛屿,她甚至还控制了舆国最靠近主流水源,若是燕国掐断那里的水源,形同扼制属国命喉,甚至是临近外陆沙国一半的水源。”

“届时属国拥有的海岸,海岛,他们能自属,燕人也将航行无阻,无需过问,如此以来,岛是不是燕人的又有何所谓?”

“更何况,大燕女帝有意愿去收复水纵深区的海岛,迟早卫国周围的海岛,也会受到影响。”

此话一出,宋阔整个人都懵逼了。

这么说来,他曾经讥讽大燕女帝是女人,岂不是在自寻死路?原来他一开始就为了跟着拓跋庆过嘴瘾得罪了女帝。

一瞬间,宋阔从椅子上滑坐在地上,他失魂落魄地道:“完了完了,没了没了。”

海珠看见他又被吓得缩回去了。

她实在没有办法再鼓励他了,只能逼他认清现实,联合海家疍家共同对付大燕女帝,除此之外,这是最好的办法。

只要两家齐心协力,卫国又靠海,那燕国在二十年内绝打不下卫国。

而卫国利用这二十年间再向外海扩张,到时候卫国靠近九州园的地盘哪怕被打下来了,他们卫国在外海也有国土,完全可以自立海上天国。

不必和燕国争一统天下,□□上国的尊位。

国后海珠的想法没有告诉宋阔,倒是告诉了大哥海麒麟还有小舅子疍白虎,两人一致认同她的说法,他们对陆地的感情并不深,不像舆人那样。

但他们卫国对海地就的感情就深如大海了,燕国刚好在海事上缺乏整套的军事体系,刚好是肋处碰到他们强项,所以他们卫国无需害怕。

而卫国的胡人们听说海家和疍家两大冤家难得联合起来共同抗敌,他们民间的胡人哪怕各有摩擦也能不计前嫌,共度难关。

于是,以燕国会攻打卫国,燕国作为假想敌使得卫国上下空前的团结。

这件事传到容铮的耳里,她发现正如燕儿说的那样,燕国不能去刺激卫国,否则卫国抱起团来对她来说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而且卫国也是有不少能臣在辅佐一个没出息的宋阔。

宋阔现在的任何决定也影响不了卫国上下的防御。

为此,葛秋在一次早朝还拿出海麒麟疍白虎两个人的事告诉容铮,海麒麟是镇国大元帅,妹妹海珠是卫国国后,而疍白虎则是镇海将军王。

海麒麟掌管北方陆地和北海和南海诸国的航路线,每年光是船只路过就赚的盆满钵满。

疍白虎则是一百个海岛的镇海将军王,他掌管着海上三个岛府的航行安全。两家虽然暗地斗来斗去,但是他们彼此也清楚他们互相依赖。所以疍家虽然斗也不会缺失给海麒麟的供奉,军粮。

海麒麟跟疍白虎斗,也不会撼动疍家在朝廷的地位和话语权。

这两家互相憎恨又不得不依附生存的模样,简直像极了又爱又恨的一对怨侣。

当容铮问葛秋兵部有懂得水师,和卫国海防军事体系的人吗?

结果,葛秋惭愧地告诉她:“从先文帝起就开始实施海禁,再到先武帝遵从海禁二十年,我们大燕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接触过海防了。只有北岛水师在容王太上王的带领下,勉强在北海有了立足之地。”

容铮:.........

这根本就是四十年前的烂摊子,还是从她爷爷开始的。

她不仅无语了,她慕家的人到底是多讨厌海域才会立下如此封闭的规定?先不说海寇,打就是了,为何直接海禁?

其实说到底大燕是在抑商,抑贪腐,防内,才进行这种消极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再加上燕国一直以来以占据中原腹地,□□上国自称,自然有了那股清高的劲上头了,崇厚的传统又在影响着燕人,虽说有优良的传统,但战争时遇到蛮夷,蛮夷是不讲道理的。准确来说战争是不讲人性,不讲道理的。

什么时势随时都得及时做出应变的对策。

而中原强盛时,他们蛰伏俯首臣服,中原弱势时,他们就趁虚而入。这才是蛮夷之本性。

假太子替身小说的作者是琉璃仙草,本站提供假太子替身全文免费阅读且无弹窗,如果您觉得假太子替身这本书不错的话,请在手机收藏最新网址:www.douluoxy.com
上一章:第258章 征战九州园[三] 下一章:第260章 征战九州园[五]
猜你喜欢: 假太监:从咸鱼到天下霸主 神隐 重生之都市修仙 斗破苍穹 觉醒日1 最初的爱,最后的爱 我五行缺你 两A相逢必有一O 你和我的倾城时光 李鸿章与慈禧 我真没养龙啊

斗罗大陆网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1 斗罗大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