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大陆网

附录四 江山万里归义军的悲壮历史

上一章:附录三 云之南五代南诏大理国的沧桑变迁 下一章:附录五 五代十国世系

要是被.浏.览.器.自.动.转.码.阅.读.了,会有.很.多.广.告和问.题,可退出.转.码.继续在本站阅读,www.douluoxy.com,最新网址一定要记住哦。

战国末年,秦王赢政举剑东向,百万虎狼师山呼而出,并夷韩、魏、赵、燕、齐、楚六国,混一天下,是为秦朝。不过始皇帝以武得天下,仍以武治天下,不数年,天下骚然,万民怨尤。陈胜在大泽乡斩木为兵,登高一呼,海内云从,暴秦土崩。后四年,沛公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一场让历史为之惊叹的命运大决战,扛得大鼎、走得乌骓的风流项王力战而败,别姬妾、仓皇若匹夫,最终乌江自刎,天下自此姓刘。

刘邦虽然战胜了项羽,但此时盘桓于北方大漠的匈奴人却突然崛起,马无数、勇士无数,纵横而来,纵横而去,牢牢压制住了汉朝,刘邦北伐时在白登也差点做了冒顿单于的帐中囚。无奈之下,汉朝只好对匈奴忍辱负重,暗中积蓄国力,以期复仇。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汉朝国势强大,反击匈奴的时候已经到来,汉武帝刘彻下达了帝国的反击令,名将双璧卫青、霍去病数次慷慨出师,连战连捷。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这支汉军行疾如雷,转战千里大漠,前后三年,大败匈奴,封狼居胥山,陇西千里沃土归入汉朝,汉朝国威达到了极盛。汉武帝开陇西之地为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置凉州,河西走廊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自汉以降,河西一州雄据西北,凭大山、守大河,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河西的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代是不得不提及的辉煌时期。西晋凉州刺史张实见晋朝国势渐乱,阴图割据。西晋被匈奴后裔刘渊灭亡之后,张实的子孙在河西建立前凉政权,在五胡走马杀伐于中原的时代,汉族前凉政权为保存大西北独存的汉文明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五胡时代在凉州共存在过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除前凉外还有一个汉族凉州政权,就是唐朝的祖先李暠所建立的西凉。

无独有偶的是,象前凉、西凉在五胡窥视下顽强存在的汉族政权并非五胡时代专有,五百多年后,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汉族凉州政权,这就是唐末宋初的归义军政权。

归义军政权建立和存在的过程非常艰苦,因为归义军是从唐末控制河西的强大吐蕃政权手中经过近百年悲壮奋斗最终建立的,自建立及灭亡,一直生存各大异族政权之中。归义军政权的开创者是唐朝末年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张议潮。张议潮是沙州(今甘肃敦煌)人,生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五年(公元 799年)。

唐玄宗末年,北方爆乱了规模空前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中原百年不知兵,一战即溃,中原形势不可收拾。唐肃宗李亨即位后,诏集天下精兵勤王,和安史叛军进行艰苦的作战。而北方的回鹘看到唐朝衰落,觉得有利可图,屡次南侵,对长安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威胁。不过相比回鹘的威胁,西方强大的吐蕃对唐朝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

唐肃宗初年,吐蕃东犯唐朝,攻下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岷州(今甘肃岷县),唐肃宗当时全力以付剿灭史思明之乱,无暇西顾,务在姑息,大长了吐蕃的贪心。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吐蕃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攻占成州(今甘肃礼县南)、秦州(今甘肃秦安西)、渭州(今甘肃陇西)。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 763年),吐蕃以雷霆之势,再取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东乡西)、洮州(今甘肃临潭)、鄯州(今青海乐都)。同年十月,吐蕃攻入长安,立广武郡王李承宏为皇帝,唐代宗带着亲贵仓皇而逃。不过吐蕃还没在长安享受几天荣华富贵,就被名将郭子仪给赶了出去。

吐蕃东向不成,仍然在河西一带攻城掠地,广德二年,吐蕃进围凉州(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孤军不能守,退守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遂失于吐蕃。建中二年(781年),沙州(今甘肃敦煌)再陷,河西陇西尽为吐蕃所有。十余年中,吐蕃数次东来,时而攻城,时则扰边,唐德宗被吐蕃折磨的近乎精神崩溃。

迫于吐蕃强大的军事压力,唐朝在建中四年(公元 783年)与吐蕃在清水(今甘肃清水)签订了对唐朝来说丧权辱国的《唐蕃清水盟约》,正式承认了河西地区为吐蕃领土“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度水之西南。尽大河北自新泉军抵大碛,南极贺兰橐它岭。”

从隋文帝杨坚建国以来,至唐建中年间约二百年,汉族政权再次丢掉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河西地区,百万汉人尽为吐蕃奴。吐蕃政权为了长久统治河西,对汉人进行残酷的统治,存在八百多年的汉文明近乎毁于一旦。五十多年后,唐文宗李易曾经通使西域,路过河西。河西汉人闻知唐使节来,纷纷拥道相迎,夹杂吐蕃语痛哭:“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否?”语极惨痛,让人不忍视之。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吐蕃自从得到了河西,一跃成为西方头号强国后,吐蕃国势却呈不断下滑之势,国内政局混乱,内哄不断。虽然从绝对意义上讲,吐蕃的总体实力依然不弱于唐朝,但毕竟木已朽,虫必生。受尽吐蕃奴役的汉人也再无法忍受吐蕃的暴政,纷纷反抗,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张议潮的起义。

张议潮从小就生活在吐蕃的统治下,目睹了吐蕃是如何压迫汉人的,心中的仇恨如燎原之火,怒不可自制。张议潮长大后,无时不思归国,暗中联系当地豪杰,阻图起事。而此时吐蕃的相对衰弱也给了唐朝规复河西的好时机,唐宣宗发动对吐蕃的反击,虽然没有取得重大胜利,但也小有收获,将永世铭刻唐朝国耻的清水夺了回来,这也拉开了汉人收复河西地区的大幕。

唐大中二年(公元 848年),张议潮起义的准备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经过严密的计划,张议潮率领汉家男儿被甲鼓噪,杀入沙州城。张议潮举汉家大旗的消息迅速传开,汉人无不激奋,纷纷响应张议潮。吐蕃守将没想到治下汉人居然敢“造反”,吓的逃去。张议潮遂据沙州,权摄沙州军事,募马收马,以为久远之计。

为了取得和唐朝中央政府的联系,张议潮决定派人千里献捷长安,不过因为吐蕃还控制着河西大部地区,沙州和长安不通驿路。为了确保捷书能到达长安,张议潮分十路使节,每个使节所带的捷书相同,各带着兵器,分路而进长安。这些使节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一旦为吐蕃人所得,必死无生路,但为了家乡父老的利益,他们义无反顾的纵马进入了茫茫大漠。吐蕃人当然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张议潮若能联通唐朝,必为吐蕃大患,分头围剿。十路使节最终只有一路由沙州高僧悟真到达了长安,此时已经是大中五年(公元 851年)春。

唐宣宗闻报大喜,长安和沙州虽远隔千里,但心血同根,来自同胞的呼唤自然能唤醒久已沉睡的唐朝的血性。沙州使节的到来,使唐朝更加完全的掌握了河西形势,唐宣宗下诏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让他渐图规复旧境。

此时张议潮也继续着恢复旧山河的壮举,张议潮聚民为兵,修缮甲辎,积极进取。同年,张议潮又收复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附近)、伊州(今新疆哈密)、瓜州(今甘肃安西附近)、甘州、肃州、兰州、鄯州、岷州、河州、廓州十州之地,并沙州为河西十一州,除了凉州大小还在吐蕃手中,张议潮尽复河湟地。

大中五年十月,张议潮再遣兄长张议泽奉河西十一州图籍来到长安献捷。唐宣宗激动的无以名状,下诏在沙州置归义军,辖十一州,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判官曹议金为归义军长史,这也是河西政权被后世称做归义军的由来。

吐蕃无法接受统治七十多年的河西千里肥沃之地被汉人夺去的现实,大中十年(公元 856年)四月,吐蕃军大举来犯,企图消灭张议潮义军。张议潮大风大浪见的多了,也不惧你吐蕃。即行点兵从西南方向抄袭吐蕃军。吐蕃军早就听说了张议潮,敢发兵来,不敢出兵战,当即撤军。张议潮岂能放掉嘴边这块肥肉?

史载“列乌云阵,四面急攻,蕃人奔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处。”

张议潮在南方对付吐蕃人,北方的回鹘人也坐不住了,趁着归义军南下抗敌之际,发兵来攻伊州。六月,张议潮亲率将士,西进大漠,疾行至纳职城(今新疆哈密四堡),遇上了回鹘军主力。张议潮下令将士列乌云阵,包围回鹘,总攻令下,归义军将士亮刃而出。

回鹘人根本就没想到张议潮会来找他们交朋友,手足无措间,被杀的大败,逃入纳职城死守不出。张议潮把收获的回鹘军辎尽行打包带回。张议潮身处四战之地,周边没一个善茬,不得不“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防备周边这帮朋友来砸他的场子。

张议潮虽然把主要精力用在军事上,但没有放弃对文教事业的努力。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张议潮下令置河西都僧统司,这是河西佛教的专门管理机构,疏导河西佛教事业的发展,整理僧籍财产。因为吐蕃在统治河西时期,佛教非常昌盛,僧侣众多,难免鱼龙混杂。张议潮这么做,虽然有仰制河西佛教势力的因素,但此举对河西佛教的健康发展是有益处的,很类似于后来周世宗对中原佛教进行的改革。

张议潮虽然实际控制了河西十一州,但河西大州凉州还没有收复,始终是张议潮的一块心病。凉州西守焉支山,南扼姑藏山,北凭大漠,地势非常险要。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 861年),张议潮亲率七千蕃汉雄兵收复凉州,向朝廷告捷。拿下凉州,标志着归义军政权和唐朝中央政府驿路的畅通,大大方便了双方的联系。

张议潮坐镇沙州,手控十州肥瘐地,兵甲强盛,为西方之雄。吐蕃、回鹘都不敢没事招惹这位爷,不要自找霉头。张议潮成为河西无可争议的头号大英雄,威望极高,史载归义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有首诗赞美张议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面对张议潮急骤升温的威望,唐懿宗有些不安心了,此时中原形势越来越混乱,军阀杀伐不休。虽然张议潮把河西千里之地复归唐朝,但唐朝不过是个挂名的,真正的实权还在张议潮手中。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归义军肯定会变成一个实际上的割据政权,就如同关东藩镇一样,这些藩镇也都打着唐朝的旗号。

唐咸通八年(公元 867年),唐懿宗下诏征张议潮入朝,表面上是封以高官,实际上是想就近控制张议潮,免得他在河西坐大。张议潮并非不知道朝廷的深意,只是这一年他已经近七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没几年好活的,去就去吧。张议潮留下侄子张淮深守归义军“河西军务,封章陈款,总委侄男淮深,令守藩垣。”然后束身入长安,唐懿宗免不了一番客气,封张议潮为右神武统军、司徒,厚赐田产,让他安心养老。

这是张议潮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长安,他心中明白,既然来了,就别想回河西了。唐咸通十三年(公元 872年)八月,一代豪杰张议潮病死长安城,寿 74岁。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氏政权做为汉人,为保留汉文明的薪火,周旋于各大国之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操持这份不薄的家业。唐史臣房玄龄等称赞前凉:“崎岖僻陋,无忘本朝,故能西控诸戎,东攘巨猾,绾累叶之珪组,赋绝域之琛賨,振曜遐荒,良由杖顺之效矣。”这样的称誉,张议潮同样受之无愧。

张淮深是张家第二代中能力比较突出的一个,刚嗣位时,面对周边复杂的民族政治形势,张淮深旦夕不敢懈怠,虽然此生与叔父张议潮生死相隔,但他要对得起叔父对自己的信任,同时肩上还有河西百万父老的殷望。张淮深首先控制了河西政局,打击政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军事上,张淮深打败了窜入瓜州的回鹘残部,将其驱逐出境,保证了境内安全。张淮深延续了张议潮的经济政策,屯田野,兴修水利,在硬件上为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史称“黎人不失寒耕、岁有丰于年稔。”

归义军政权不仅保护了河西地区的汉文明的存在,他们还为中国的文明史做了一份极为重大的贡献,就是续建了名垂千古的文化宝地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前元二年(公元 366年),中经北魏大规模的扩建,到了唐朝极盛一时。归义军从唐咸通六年(公元 865年)开始续建,到唐景福二年(公元 895年),共五次新建了龛窟八十多座,重建的二十多座。

恢复社会经济文化的同时,张淮深继续对周边的势力进行打击,其中归义军最重要的敌人就是回鹘。乾符初年,回鹘大举进攻沙州,张准深得知消息,亲提锐旅破门来战,“先锋远探,后骑相催,铁骑千队,战马云飞。分兵十道,齐突穹庐,鼙鼓大振,白刃交麾,匈奴丧胆,獐窜周诸。头随剑落,路满僵尸。”

回鹘曾经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唐安史乱后屡次南下,捞了不少好处。九世纪中叶以降,回鹘衰落,在崛起的黠戛斯的打击下,被迫离开故土。回鹘分为三支,一支进入归义军境内,流落在河西,称做甘州回鹘(河西回鹘);一支辗转进入新疆,活动于新疆吐鲁番附近,称做西州回鹘(高昌回鹘);还有一支继续向西挺进,活动于新疆以西,史称葱岭回鹘(也就是哈喇汗王朝)。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张惟深把主要精力对付活动于甘州的一部回鹘,所以西州部回鹘乘势坐大,并于乾符三年(公元 876年)攻下了西州。西州是归义军的西部屏障,西州的丢失对归义军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张议潮时代曾经西进西域的战略目标彻底泡汤。

张淮深能力并不差,不过要论及威望,终究不如他的叔父张议潮。张议潮虽然把归义军事务尽付于张淮深,但在归义军统治高层内部,张淮深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总有些人暗中踢上张淮深几脚,东拉西扯弹棉花的事情也少不了,比如沙州刺史索勋、押衙马通达,以及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等人,尤其是张淮鼎,他父亲打下了江山,凭白给了堂兄,他岂会甘心臣服?张淮深的日子过的很不开心。

更要命的是,张淮深虽然主政归义军,但一直没有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正式承认,说到底只是个代理节度使。有了这个缺陷,张淮深的政敌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张淮深进行攻击,张淮深很是被动。归义军在不停的内耗中实力大减,不仅西州被西州回鹘夺去,就是甘州和凉州这样的大镇也成了甘州部回鹘的下酒菜,归义军地盘越来越小。

张淮深屡次向唐朝请求正式任命,做代理节度使终究名不正言不顺,各项工作都难以完全展开。可惜唐僖宗并不做此想,至于归义军如何对抗回鹘,他老人家不过问的,他管你“河洛腥膻无际”?他只考虑如何控制归义军,不能让归义军象关中藩镇那样割据一方,并与和中央政府对抗。对于张淮深的请求,唐僖宗就一个字“拖”,唐朝的关东地区已经彻底失控,不能再给自己添一个敌人,不然东西受制,唐僖宗别想过安生日子了。

唐文德元年(公元 888年)三月,唐僖宗李儇病死,皇弟寿王李晔继位。李晔和兄皇帝昏头昏脑不同,他不甘心这样窝囊的活着,想有所做为。同年十月,唐昭宗正式下达了对张淮深的任命,拜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苦熬了近二十年,终于修成了正果,不过张淮深已经没几天好活了。归义军统治高层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河西这个大火药桶即将爆发。

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 890年),归义军发生重大军事政变,沙州刺史索勋率兵突袭张淮深。张淮深虽然知道索勋等人和自己不和,但也绝难料到索勋居然敢对他下此重手。因事前无备,张淮深及妻并六子尽被索勋杀害,年五十九岁。

张氏政权立足河西四十多年,根基深厚,索勋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此手段,难道他不怕事败诛夷九族?索勋发动政变杀张淮深,其中嫌疑最大的非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无与。张淮鼎从来不甘心父亲打下了江山凭白传给了堂兄,从利益角度来分析,张淮鼎无论如何都难以洗脱嫌疑。

张淮深死后,唯一有资格继承位子的也只有张淮鼎,索勋等人拥立张淮鼎为归义军节度使。张准鼎大摇大摆的做起了河西王,不过他的寿命太短,仅仅做了不到三年就到地下见堂兄张淮深去了。

唐大顺三年(公元 892年),张淮鼎得病不起,死前拽来功臣索勋托孤,把幼子张承奉交给了索勋,请他做回诸葛亮,以河西大业为重。索勋既然敢杀张淮深,也从没把张承奉这个小娃娃放在眼里。张淮鼎刚咽气,索勋就把张淮鼎的托孤丢到了脑后,不仅没做“诸葛亮”,反而提前做了回“赵匡胤”。索勋不久后废掉张承奉,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

不过索勋也没真正做成“赵匡胤”,建立起自己千秋万代的家业。赵匡胤之所以能顺风顺水的灭掉柴氏,主要还是因为柴氏中没有成年且有能力的宗室,要是柴家中有一个象石重贵那样的人物,赵匡胤也别想假模假样的“禅让”得国。归义军就不同,由于张氏在河西的威望甚高,加上张氏的宗族势力在河西仍然很强大,他们没几个愿服索勋的:张家的再没人,也绝轮不到你姓索的吃肉喝汤!

唐乾宁元年(公元 894年),张议潮之女、河西大族李明振的老婆张氏暗中联系不满索勋的军政各界人物,再次发动兵变,做掉了索勋,重新迎还张承奉为归义军主。不过李家的都不傻,自己好不容易夺来的权力,不可能轻易送给张承奉,只是请出张承奉扛大旗而已,归义军大权尽归李氏。

张氏虽然是老主子张议潮的千金,但封建时代讲究男尊女卑,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她再有能力,也是李家的人。河西地区的一些人士又再次上演夺宫好戏,乾宁三年(公元 896年),张承奉在这些人的支持,打倒了李氏,重新夺取政权,并于四年后受唐朝封为归义军节度使。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本是西州大国,经过几十年残酷的宫廷斗争,国势大衰,最终为前秦所灭。归义军的张氏政权没有避免重蹈覆辙,短短五六年间,河西竟然发生了四次政变,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他,闹来闹去,把好端端雄据西封的大藩弄的只剩下了沙州和瓜州,张承奉只好窝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称王称霸。

张承奉虽然在这几年饱受政变惊吓,能力一般,野心却不小。他祖父张议潮和叔父张淮深虽然都占据大片沃土也只是称节度,张承奉却想当皇帝。反正唐朝早就名存实亡了,唐朝除了能给自己一个空头名份,什么也捞不到了,不如自立。

唐天祐三年(公元 906年),张承奉在狗腿子们的劝进下,自建西汉金山国,称白衣天子。虽然张承奉有些不自量力,但还好他一直没忘记自己的民族属性,“西汉”一称明确表明了自己建立的是汉族政权。

此时的中原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梁王朱温废掉名不副实的唐哀帝李柷,自建大梁朝。河东李克用、淮南杨渥、两川王建举亡唐之旗,继续和朱温抗衡,其他的多向朱温称藩。天下已是大乱,混沌之极,让人看不到一丝光明。

河西的形势一如中原那般混乱,西汉金山国西有西州回鹘,东有甘州回鹘,南有吐蕃,生存环境极度恶劣,再不复张议潮时代那样强盛气象。甘州回鹘不愿看到河西汉族政权的复苏,经常发动军事行动,打击归义军的实力。西汉金山国只有瓜、沙,地寡兵少,对抗甘州回鹘非常吃力。张承奉刚开始还能挺得住,但因实力有限,力渐不敌。

梁乾化元年(公元 911年),甘州回鹘大举进犯归义军,连战连捷,张承奉吃打不过,只好向回鹘请和。俗话说“能战方能言和”,一边倒的形势下,所谓“请和”不过是投降的另一个变种。甘州回鹘同意请和,但条件是张承奉取消 “西汉金山国”,并事甘州回鹘可汗为父。张承奉活命要紧,只好自降国格人格,屈膝认父,降西汉金山国为敦煌国。

张承奉没骨气,不等于河西汉人都象他那样,瓜沙人无不对张承奉的屈膝义愤填膺。张承奉的威望降到了谷底,没人再陪他玩了,瓜沙地区的权力渐渐被张议潮的外孙曹议金所夺。张承奉经常受夹板气,勉强撑了三年,梁乾化四年(公元 914年),张承奉病死。归义军文武不再寻求张氏子孙,直接拥立曹议金,曹议金自称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曹议金废去了敦煌国的名号,仍称归义军。

摆在曹议金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归义军如何在甘州回鹘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生存,为了避免战争,曹议金采取外交为上的战略,请与甘州回鹘和亲。甘州回鹘英义可汗药葛罗仁美也知道一时半会拿不下瓜沙,不如顺水推舟做个好人。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曹议金,不过他也不吃亏,随后药葛罗仁美也娶了曹议金的女儿,双方结成真正的亲家,互为翁婿。

曹议金摆平了甘州回鹘后,于梁贞明四年(公元 918年)遣使入汴,与梁朝取得联系,受封册封。曹议金知道中原政权是正统,不管姓李姓朱,挂个名好办事。梁龙德三年(公元 923年)底,晋王李存勖攻入汴梁,灭亡梁朝。曹议金立刻转投李存勖,当然这不是无条件,李存勖晓得事,封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

在曹议金正确的内外政策指引下,归义军呈现一片复苏景象,瓜、沙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曹议金继承了张氏政权对敦煌莫高窟的营建,仅在梁亡唐初这几年间,曹议金就续建了近百座佛窟,瓜、沙地区的佛教发展也形势渐好。

曹议金在瓜、沙的统治日渐稳定,没有了内忧外患,曹议金的小日子过的还比较舒心。唐明宗李嗣源长兴二年(公元 931年),曹议金自称拓西大王,瓜沙人也多称其为令公。曹议金为了能保持长久平安,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三年后,曹议金又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于阗(今新疆于阗一带)王李孝天。这种典型的政治婚姻虽然牺牲了女儿们的个人幸福,但为了本家的利益,她们别无选择。

后唐清泰二年(公元 935年),曹议金病死,子曹元德立,曹元德在位时间比较短,四年后卒。后晋天福四年(公元 939年),曹元德的弟弟曹元深嗣立,沙、瓜大权被曹议金的正室回鹘天公主所握,沙、瓜人多称为“国母”。

归义军虽然和中原政权远隔千里,但依然没有中断联系,后晋天福三年(公元 938年),晋皇帝石敬瑭遣供奉官张匡业和判官高居中诲出使于阗册封李圣天。张、高二人西行路过沙州,曹元深在城外举行盛大仪式,欢迎天朝使节,并谦恭的询问石大皇帝的日常起居。其实曹元深问了也是白问,石敬瑭先生除了天天琢磨着如何孝敬好他的耶律干爹外,也确实没什么好做的。

天福七年(公元 942年),张匡业和高居诲从于阗还朝,再次路经沙州,曹元深遣使同行,到汴梁给石敬瑭先生请安问好。可惜晚了一步,六月间,石敬瑭就殂了,他的宝贝侄子石重贵继位。

晋开运元年(公元 944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元深卒,弟弟曹元忠袭位。曹元忠知道自己的家业小,不敢奢侈自大,谨慎保持与回鹘的友好关系,远联于阗,东向臣拜中原。曹元忠在位期间,一边厉兵秣马以备不测之需,一边发展农业生产。

沙、瓜地区附近有雪山,瓜州北还有一个面积近千平方公里的大湖,水源不成问题。做为一个生存在塞外的军事集团,辖地较小,部分土地适合放牧,部分土地适合耕种,所以从张议潮时代开始,归义军就非常重视对土地的管理,历任归义军节度使都身兼“支度营田使”的职务。一切涉及土地赋税的事务均由节度使亲自管理,归义军的土地管理机构分为三级,节度使总领支度营田使,各州牧县宰领营田使,再下一级便是直接管理土地的营田,实行垂直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曹元忠精心管理下,归义军始终保持着健康的发展状态,地虽小,然无人敢犯,汉文明依然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曹元忠在位时代很长,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七年(公元 974年),曹元忠才病故,继任的是侄子曹延恭。曹延恭只做了两年的归义军节度使便死了,弟弟曹延禄立。这时距离五代结束已经十多年了,南方也只剩下南唐、吴越和闽南清源军,宋朝统一之势不可避免。

曹延禄在位二十六年,政局混乱,人多思变,曹延禄不以为备。宋咸平四年(公元 1001年),因为归义军曹氏的郡望为谯(今安徽亳州),所以宋真宗下诏封曹延禄为谯郡王。不过曹延禄已经无福享受宝贵了,一年后,曹延禄和弟弟曹延瑞被族子曹宗寿率兵攻杀,曹宗寿自为留后,随后宋朝将曹宗寿扶正。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 1014年),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立,宋真宗按老规矩,四月间封曹贤顺为归义军节度使。

和唐末五代时期一样,归义军依然处在各大政权的夹缝中,为了生存,曹宗寿曾向契丹称臣,曹贤顺继续保持和契丹的朝贡关系,做个骑墙节度使。不过宋和契丹并不与归义军接壤,五代宋后,西北方的党项人迅速强大起来,也就是定难军。党项坐大后,屡向归义军伸手,曹贤顺的压力越来越大。

到了党项元昊时代,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因宋朝和契丹的实力强大,所以元昊很难向东发展,便向西扩张。宋景佑三年(公元 1036年),元昊发兵攻归义军,曹贤顺大惧,急向回鹘求救,可惜没人搭理他。党项军一路西进,七月攻破沙州,归义军灭亡。党项“尽有其地,控制伊西,平吞漠北,从此用兵中原,无后顾忧矣。”

自张议潮在唐大中五年(公元 851年)任归义军节度使起,到这一年被元昊所灭,共存在了 185年,曹氏统治时期要长于张氏,存在了 122年。

五代十国风云录小说的作者是姜狼豺尽,本站提供五代十国风云录全文免费阅读且无弹窗,如果您觉得五代十国风云录这本书不错的话,请在手机收藏最新网址:www.douluoxy.com
上一章:附录三 云之南五代南诏大理国的沧桑变迁 下一章:附录五 五代十国世系
猜你喜欢: 斗罗大陆 一生一世美人骨 九星天辰诀 你亲我一下 公主嫁到 掌门低调点 大梦主 西游记 橘生淮南·暗恋 许你万丈光芒好

斗罗大陆网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1 斗罗大陆网 All Rights Reserved.